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新闻 > 正文

选用辅助生殖技术又添高级别证据

作者:仰东萍 孔菲 来自:健康报 时间:2024-04-29 文章点击率:

——【健康报】4 月 17 日第 6 版,乔杰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发表辅助生殖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1978年,全球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英国。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截至目前,全球约有1200万例试管婴儿诞生,我国每年有30余万例试管婴儿诞生。

很多国家存在技术过度使用

常规体外受精技术(常规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是体外受精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与常规IVF精卵在体外自然结合受精相比,ICSI是直接将精子注射入卵母细胞胞浆内进行受精的显微技术。该技术于1992年首次成功运用于临床,对象为严重男性不育患者,使过去不能有自己遗传后代的一些患者获得了治疗的机会。但是,过去几十年中,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不孕患者的临床治疗,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使用率近70%,一些中东地区国家的使用率甚至高达90%以上,存在过度使用问题。

我国对各项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规范,ICSI使用率约占40%,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实际临床治疗成功率相当。多年来,导致使用率如此悬殊的关键问题始终集中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不使用ICSI,会不会降低轻中度少弱精患者的受精率,乃至影响治疗的成功率?反之,ICSI的扩大使用是否会影响子代安全性?这些正是引起医生担心、患者不放心的关键问题。

针对这一重要的临床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联手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牵头在全国8个省份、10家生殖医学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常规IVF和ICSI在治疗非严重男性不育中的效果。

研究结果证实:在非严重男性因素不育患者中,与常规IVF相比,ICSI不能提高第一次移植后的活产率,获得的可利用胚胎数较少、移植率较低,而且后续观察到的累积活产率也相对较低。相关研究成果今年2月在《柳叶刀》在线发表。

过度使用会“事与愿违”

本研究共纳入2329对不孕夫妇,均为第1次或第2次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周期的非严重男性不育患者,排除了接受供精或捐卵者、前次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受精率低(≤25%)的患者、接受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患者,以及其他禁忌证患者。采用按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常规IVF治疗组(1154对夫妇)和ICSI治疗组(1175对夫妇)。主要结局指标是第一次移植后的活产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受精失败率、移植率、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等,并持续随访了两组人群的累计活产率等结局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ICSI治疗组和常规IVF治疗组的第一次移植后活产率分别为33.8%和36.6%,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两组之间在次要结局指标上的比较结果发现:与常规IVF治疗组相比,ICSI治疗组的D3(第3天)可利用胚胎数较少、移植率较低;在受精率、受精失败率、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等其他次要结局指标上,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此外,研究团队还随访了本次体外受精治疗周期的后续移植及妊娠情况(即使用本次常规IVF或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进行多次移植)。结果发现:在12个月内进行胚胎移植的所有研究对象中,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4.5%)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0.9%);持续随访观察至2023年8月31日,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6.7%)仍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2.6%)。生存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一致的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有助于规范适应证

国际同行在不孕治疗中广泛使用ICSI,主要是考虑其可能会提高受精率、降低完全受精失败的发生风险,希望能增加可移植胚胎数量,从而提高获得活产儿的机会。然而,既往两项多中心随机试验证实,在非男性因素的不孕夫妇人群中,与常规IVF相比,ICSI并不能提高移植率或活产率。

本研究更进一步地聚焦非严重男性因素的不孕夫妇人群,证实了ICSI并不能提高第一次移植后的活产率,且由于获得的可利用胚胎数相对少,整个体外受精周期的累积活产率也稍低于常规IVF组。此外,与常规IVF相比,ICSI 需要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胞浆内,绕过了精卵结合的自然选择过程,实验室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

因此,无论是从有效性、安全性,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常规IVF都应被推荐为治疗非严重男性不育患者的最佳选择方案。

该项最新研究结果将为国际指南提供最佳循证依据,进一步规范ICSI的适应证,避免滥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降低不孕治疗费用,有助于让更多的不孕夫妇和家庭受益。

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

《柳叶刀》同期邀请巴西和丹麦的生殖医学专家撰写述评,对本研究结果进行深度解读。

述评指出,该研究通过开展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生殖医学从业人员提供了治疗非严重男性不育症的“一级(Level 1)证据”(即证据级别最高,强烈推荐给所有临床人员)。述评同时指出,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广泛采纳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精液分析方法和男性不育症评估有待进一步革新,还需考虑精子DNA或表观遗传缺陷、内分泌参数、生活方式、环境暴露、药物和解剖学病理等因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乔杰院士、浙江大学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荷凤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链接地址: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5410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