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新闻 > 正文

医务社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作者: 来自:健康报 时间:2024-04-02 文章点击率:

——【健康报】3 月 22 日第 3 版,介绍北医三院医务社工以“供需匹配模型”为指导在急诊开展服务。

郭蕾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及其家属的朋友,他们搭建起医院、医护人员、患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他们就是医务社工。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他们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法律援助、经济资助等服务,将问题化解在病房、解决在萌芽,让诊疗服务变得更有温度。3月19日是国际社工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携手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医者》栏目,共同打造的全国首次展现医务社工群体风貌的大型活动——“善若水润人间”2024首都医务社工年度盛典在3月21日播出。

以“善若水润人间”为主题的盛典,由“远流长”“舟行健”“泽天下”三大章节渐进,反映医务社工服务“以人为本,仁心积厚”的理念。“助人自助”是核心理念在“远流长”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医务社工团队给观众讲述了乳腺癌患者琪琪的故事。22岁的琪琪被诊断为左侧浸润性乳腺癌,她瞒着家人,独自一人到北京就医,并自己签下手术同意书。术中的病理结果再度让她崩溃:由于之前化疗的结果并不理想,她的左侧乳房必须全部切除。“琪琪这样的患者很不容易打开心扉。因为她有着女性独有的病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自我的质疑感。我们倾听、了解她的内心需求,为她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她走出困境。”医务社工赵姐介绍。令人意外的是,琪琪的家人也来到了北京。看到饱受病痛折磨的琪琪,家属也陷入深深自责。赵姐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让他们相互鼓励,并协助医生制定适合琪琪的治疗方案。在家人、医生、医务社工的鼓励下,琪琪坦然地接受了手术,迎接新生。

“医学在一些情况下也是无能为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盛典上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常说三个词:疾病、疾痛和疾苦。对于疾病,患者能感受到、医生可以诊断出、机器也能够检查出。但是对于疾痛,患者能够感受到,医生和社会不一定可以体会到。至于疾苦,那是环境和社会给予患者的影响。”樊代明表示,医务社工通过给患者提供特殊的呵护,为患者缓解疾病疼痛、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摆脱病痛折磨,把医务人员因为太忙不能传达的感情等,传递给患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则表示,医患的本质是“助人”而非“治人”。助人自助,是医务社工的核心价值理念。精准对接患者需求“遇病患,事纷繁;社工在,解疑难;有阴云,爱驱散……”伴随着可爱童声的朗诵,盛典进入“舟行健”章节。面对医疗难点、痛点,面对患者和家庭的困难,医务社工们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服务、链接社会资源等,精准对接患者个性化需求。小龙是一名因电击伤导致双前臂截肢的孩子。生活无法自理、无法正常上学、高昂的治疗费用等即将压垮这个家庭。为了让小龙开始康复生活、重新获得自理能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务社工们多方奔走、链接社会资源,带小龙和妈妈参与肢残儿童支持小组活动、生活自理培训等,还推荐小龙参加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

宝贵的演出经历,让小龙和妈妈坚定了选择当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道路。医务社工们为其奔走联系,最终河北省残疾人体管中心同意接收小龙进行试训。在2023年的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中,第一次参赛的小龙获得了4枚银牌、1枚铜牌。北京协和医院医务社工讲述了一位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故事中的儿子遭遇交通事故,正在抢救。这是典型的情境危机,是一位母亲最需要支持的时刻。医务社工坚定地走到母亲身边,陪伴、宽慰着她,为她耐心解释生僻专业的医学词语,架起医患沟通桥梁。当孩子伤情加重时,医务社工一次次录下母亲想跟孩子说的话,带进重症监护病房,放在“沉睡”的孩子枕边循环播放。在多方努力下,孩子康复出院了。母亲在患者接待室留下了一封信,感谢在自己最无助时,医务社工们对她的关怀与帮助。随着医务社工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也有了医务社工的身影,形成医务社工和家庭医生共为主体的跨专业合作团队。来自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小吴,采用脱口秀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了她成为家庭医生新帮手的故事。“经常有人问我:医务社工是什么?我会这样介绍自己:医务社工是患者理解签约、选择签约、享受签约的说明书;是帮助家庭医生提高效率、优化流程,链接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的小助手;是润滑医患沟通,帮助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签约关系的连心桥。”医务社工小吴动情地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盛典上表示,如果用一个字来诠释医者的本质,这个字便是“仁”。

无论是大医、名医还是基层医生,想要悬壶济世,必先拥有仁心。“铸就健康大厦,离不开医护人员和医务社工的努力。”不断丰富服务模式据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130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37人。自2020年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连续三年开展医务社工多元培育,连续两年推进医务社工驻点项目,探索出一批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在盛典的“泽天下”章节,多家医院展示了自身统筹谋划、多元探索,推动医务社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针对唇腭裂患儿基数大、治疗周期长、并发问题多、社会支持弱等情况,建立跨专业团队,从医院、家庭、社会多方面入手,探索唇腭裂序列治疗患儿家庭社会工作模式。5岁的小雨是一名三度唇腭裂患儿。

小雨入院的第一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务社工就及时来到小雨母子身边,全面了解小雨母子的心理状况、家庭照护情况、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帮助计划。小雨和母亲不再害怕和紧张,手术顺利进行。出院后,医务社工为其联系志愿者免费提供语言课,并申请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保障小雨的后续治疗。急诊有着更快的诊疗节奏、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更紧张的医疗资源。面对患者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需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医务社工以“供需匹配模型”为指导,根据急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社会需要,把自己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做成患者版、临床版两份清单,让医患双方通过清晰的清单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医务社工可以为患者提供涵盖四维度(未病干预、疾病治疗、康复拓展、人文关怀)、多面向(移植者及家庭、医疗团队、社会公众)的专业服务,依托器官移植领域医务社工实践基础,介入患者的在院治疗—术后恢复—社会融入全流程,为患者提供整合式照护。

链接地址:https://www.jkb.cn/news/depth/2024/0322/494065.html